同事前幾天在面書上貼了一段短片,故事是說兩夫妻以智能手機電話的語音功能吵架。我想令人感到無奈的是,這種看似可笑,實則非常可悲的事並非天馬行空。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你或者會在街角某處看到類似的情境。而這一段短片亦正好回應了幾天前提到的人與人距離之間的問題。
因為科技的發達,地域的限制彷彿變得盪然無存。即使兩個人身處地球的兩端,我們還是可以透過許多不同渠道跟對方取得聯絡。六,七十年代,我們或許只可以透過長途電話跟對方取得聯絡。直至九十年代後期,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我們可以在網絡上互傳訊息,甚至可以透過視像跟對方「見面」。
然而,當科技幫助我們擺脫地域上的限制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而變得更疏離。從前,人與他人建立關係,要通過會面。我們在會面上,憑對方的談吐和身體動作去了解對方。到電話變得普及以後,大多數人都是靠過「煲電話粥」來互換訊息和了解他人。身體動作開始漸漸被忽略。到互聯網的世紀,人與人的溝通由聲音退化至以文字訊息作交流。以致我們甚至無法依賴對方說話時的語氣去判別對方的喜怒哀樂。
當我們忘記怎樣用語言跟他人溝通的時候,儘管是跟枕邊人吵架,也得倚賴電子工具。到這個時候,地域的距離的確是變得毫無意義。因為距離存在於兩顆心之間,而科技對此卻是一籌莫展。
或者正因為意識到這種退化,所以才會渴望跟你見面,又或是聽聽你的聲音。因為即使無法從身體語言跟對話去多了解你,至少也可以讓我感受你聲音中的温度。讓我相信你並没有離我那麼遠。
星期日, 11月 27, 2011
星期六, 11月 26, 2011
星期五, 11月 25, 2011
星期四, 11月 24, 2011
人食人
朋友的朋友見到有人投訴說食人肉,相信是與近日某電視劇有關(遺憾的是找不到資料來源)。朋友們覺得這種投訴並不合理的同時,讓我想起了共事的幾名家長,早幾天就已經抱怨這類劇情實在是令人感到嘔心,或討厭等。
先不說兩幫人士的反應。因為筆者沒有看這套電視劇,對於劇情只是道聽途說。但這個劇情令我即時想起下面這個真人真事的故事:
1884年夏,一艘船在南大西洋沉沒,四名英國水手逃到一艘救生艇上,距陸地千里之遙。救生艇上只剩下兩個醃蘿蔔罐頭,沒有清水。救生艇上的四人,分別是杜德利(船長),史廼芬斯(大副),布魯克斯(船員),及帕克(艙房雜役)。根據新聞報導,前三人都品性良好。而帕克是孤兒,第一次出遠洋。他不聽朋友勸告,堅持報名上船。
在救生艇上,四名受困的水手眼睜睜望著地平線,巴望有哪艘船會經過,救起他們。三天過去,吃掉部分的白蘿蔔。第四天捕到一隻海龜。靠著海龜肉與剩下的蘿蔔撐過幾天。然後整整八天,什麼都沒得吃。
此時帕克躺在救生艇的一角。他不理其他人的勸阻,喝了海水,結果病倒,而且看來活不成了。船難後的第十九天,船長建議抽籤決定誰死,好讓其他人活命。布魯克斯不同意,所以沒有抽籤。
第二天依舊不見船影。杜德利要布魯克斯把頭轉開,並各史廸芬斯示意,非殺帕斯不可。杜德利禱告了一下,告訴帕斯時候到了,以小刀刺進他的咽喉血管,殺了他。布魯克斯不再秉持良知抗拒,也吃了幾口可怕的人肉餐。接下來的四天,三人靠著帕克的遺體維生。
後來援助出現。三名生還者被搭救上船,一回到英格蘭就被捕受審。他們發展杜德利在日記中以難以置信的宛轉用語描述三人獲救那一刻:「第二十四天,我們正在用餐,....」
節錄自《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邁可.桑德爾,第39-40頁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認定殺人是違反道德的行為,但是在某些特別情況下,這又變成了勉強可接受的選擇。然而,這種勉強可接受的選擇背後所帶來的衝擊,並不是一般人可預計得到的。
對於電視劇中包含這樣的一個情節,雖然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社會大眾去反思某些必然的定律。但是另一方面,我認為電視台目的只是有意製造社會中的聲浪,從而提高電視劇的收視點。至於對社會上某些行為的必然性之反思,只是額外附帶的。社會上有幾多人懂得利用這份額外附帶的「贈品」?畢竟,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討論題目。若然跳過深入討論,而這類不平常的「選擇」被植入一般青年人的思想裡頭,其影響性則是難以估計的。所以,我亦反對於黃金時段播影這種情節的故事。並不是因為覺得情節噁心,而是覺得香港的青年人過於輕易地受到媒體的影響,而社會上又欠缺正面與恰當的討論。雖說節目是受家長指引,但有時間並能夠作出恰當指引的家長又有幾人?
先不說兩幫人士的反應。因為筆者沒有看這套電視劇,對於劇情只是道聽途說。但這個劇情令我即時想起下面這個真人真事的故事:
1884年夏,一艘船在南大西洋沉沒,四名英國水手逃到一艘救生艇上,距陸地千里之遙。救生艇上只剩下兩個醃蘿蔔罐頭,沒有清水。救生艇上的四人,分別是杜德利(船長),史廼芬斯(大副),布魯克斯(船員),及帕克(艙房雜役)。根據新聞報導,前三人都品性良好。而帕克是孤兒,第一次出遠洋。他不聽朋友勸告,堅持報名上船。
在救生艇上,四名受困的水手眼睜睜望著地平線,巴望有哪艘船會經過,救起他們。三天過去,吃掉部分的白蘿蔔。第四天捕到一隻海龜。靠著海龜肉與剩下的蘿蔔撐過幾天。然後整整八天,什麼都沒得吃。
此時帕克躺在救生艇的一角。他不理其他人的勸阻,喝了海水,結果病倒,而且看來活不成了。船難後的第十九天,船長建議抽籤決定誰死,好讓其他人活命。布魯克斯不同意,所以沒有抽籤。
第二天依舊不見船影。杜德利要布魯克斯把頭轉開,並各史廸芬斯示意,非殺帕斯不可。杜德利禱告了一下,告訴帕斯時候到了,以小刀刺進他的咽喉血管,殺了他。布魯克斯不再秉持良知抗拒,也吃了幾口可怕的人肉餐。接下來的四天,三人靠著帕克的遺體維生。
後來援助出現。三名生還者被搭救上船,一回到英格蘭就被捕受審。他們發展杜德利在日記中以難以置信的宛轉用語描述三人獲救那一刻:「第二十四天,我們正在用餐,....」
節錄自《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邁可.桑德爾,第39-40頁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認定殺人是違反道德的行為,但是在某些特別情況下,這又變成了勉強可接受的選擇。然而,這種勉強可接受的選擇背後所帶來的衝擊,並不是一般人可預計得到的。
對於電視劇中包含這樣的一個情節,雖然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社會大眾去反思某些必然的定律。但是另一方面,我認為電視台目的只是有意製造社會中的聲浪,從而提高電視劇的收視點。至於對社會上某些行為的必然性之反思,只是額外附帶的。社會上有幾多人懂得利用這份額外附帶的「贈品」?畢竟,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討論題目。若然跳過深入討論,而這類不平常的「選擇」被植入一般青年人的思想裡頭,其影響性則是難以估計的。所以,我亦反對於黃金時段播影這種情節的故事。並不是因為覺得情節噁心,而是覺得香港的青年人過於輕易地受到媒體的影響,而社會上又欠缺正面與恰當的討論。雖說節目是受家長指引,但有時間並能夠作出恰當指引的家長又有幾人?
引文:許寶強論知識型社會及反智--思罔(轉載)
筆者按:許寶強這篇文章由知識型社會到香港的反智現象,確是有趣的聯想。更重要的是,他引述一位外國學者的觀點,指出反智並不必然與市場化有關,而是以民粹主義(筆者以此概涵)政治有關,值得一看。
題外話:其實從字面看來,從知識型社會到反智便露了些端倪,蓋此”知”非彼”智”也。知識型社會要的並非知識份子,而是知識經濟生產及消費者是也。
看許寶強之正文
為何知識型經濟那麼反智
統計處最近發表了《香港—知識型經濟統計透視2005》,本地傳媒抽取當中一些「有趣統計」,例如港人擁有流動電話、個人電腦和使用互聯網服務數字;具專上教育程度人口百分比;本地獲批專利數目和高科技產品進出口價值等。從這些統計分類,可以看到在政府和傳媒眼中,所謂「知識型經濟」中的「知識」,大抵是指生產、購買和使用科技產物、正規學歷和專利權。這與一般理解的知識—學科知識:社會科學、文學、歷史、科學、哲學等;或各類社會文化思潮:左翼Vs右翼、綠色哲學、女性主義、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等;或各種理解問題的方法:邏輯推理、經驗歸納、感性認知;以至探究真理的程序:公開爭論、批判否定、反復驗證等—大不相同。這或許可解釋為何在那麼強調「知識型經濟」的香港,仍然吊詭地充滿各種反智現象。
如果「知識型」經濟中的「知識」僅僅是科技物、專利權和正規學歷,那麼港人對上述的學科知識、思潮、求知方法和程序不感興趣,並不令人驚訝。大量使用流動電話、個人電腦和互聯網,反映的恐怕不是港人對知識的渴求,而更多是用於娛樂、商業、工作和與親朋交往;獲得專利權反映的,也許是求財的決心和手段,而非探求知識的動力;正規教育的投資增加和市民學歷提高,反映的也不是學生愈來愈熱愛知識,而是被動地回應家長、僱主和教師的要求。
事實上,香港小學學生輔導專業人員協會與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最近發表的調查指出,受訪1200位小四至小六學生感到最不快樂的首五個原因,依次是學業成績欠佳、測驗考試、功課多、與同學吵架、被老師責罵,這些都是在學校的正規教育中出現的。在這種令學生不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出現早前教院的一項研究指出的「愈高班的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愈低」,自然理所當然,也印證了高學歷並不等於愛智。
知識型經濟中的反智
此外,法住文化中心去年6至7月訪問了1000多名中二至中七學生,發現最多學生喜愛的教師是要「關心學生」(78%)、「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和「風趣幽默」(51%),而學識豐富只排第六(37%),在通訊和電腦科技主要用於交往和娛樂的社會脈絡下,這樣的調查結果也不會在意料之外。
儘管還未有機構或個人製作一本「香港反智統計透視」,但我們仍可以透過一些現象窺見「知識型」經濟如何反智。
曾受傳媒訪問的朋友大概也會同意,不少記者在採訪前並沒有對有關課題作仔細研究,而恐怕在訪問後也不會有興趣繼續鑽研深化該議題,世貿也許是其中較明顯的例子(《明報》有關韓農的追蹤採訪是少見的特例)。
此外,報章經常帶點嘩眾的起題,例如「灣仔淪陷」、「傳狂購防毒罩偷竊警衛制服,世貿示威殺機四伏」、「韓戰爆發,警民肉搏」等,也反映了編輯所關心的恐怕是報道的娛樂戲劇性和其鼓吹的政治立場或 價值觀( 甚至 偏見),而非準確的事實和反覆驗證等尊重知識的專業守則。淺顯易消化但不一定準確的標題,建基的也是一種對讀者知識水平沒有什麼要求的態度,甚或是「讀者其實是沒有什麼知識」的假設。
負責生產和傳遞知識的機構,往往也不太尊重知識。決定學生應學習什麼知識的香港中、小學課程發展,經常不會以對學生、教師和社會狀仔細和系統的調查研究作為設計的基礎,也鮮會借助堅實的評核研究來改進課程的效果。制定課程的諮詢過程也不鼓勵思想學理的爭論,蒐集意見的問卷不僅常帶引導性,發放回收的方法(例如利用諮詢大會完結後極有限的時間完成)也難以令受訪者深思熟慮。學校方面,學生主動閱讀、討論學術思潮和社會問題自然不多,教師在學校的工作環境中也容易去知識化(deintellectualized)—不再關心工作以外的智性活動,不再為思想而活,也失去關心真理、終極價值和正義等知識分子的興趣。
香港並非唯一反智的「知識型經濟」,富裏迪(Frank Furedi)的《知識分子都到哪裏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戴從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就談及英美兩地的類似狀。
富裏迪指出,儘管博物館、持續進修、文化藝術中心和新書出版數量等不斷增加,但在執世界科技和教育服務牛耳的英美兩地的教育和文化界中,卻愈來愈充拆庸人(Philistine)精神和反智氣氛,「知識」成為了膚淺、容易消化、可以分拆出售和消費的東西。
最能體現社會「弱智化」的,是知識分子在社會的重要性日益降低,具體的表現是專家、學者和行政管理人員的興趣、想像、工作只局限在其工作機構有關的事情之內,並不會或不願處理範圍更廣的在地(local)和全球(global)問題,也不會「在精神上與日常事務的慣例和壓力保持距離」。
正如薩伊德(Edward Sai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s, London: Vintage,1994)所說,知識分子的職業化不僅令他們的獨立性和判批能力受損,更同時強化了將知識純粹看作為達成其他實用目標的工具的態度。
知識分子都到哪裏去了?
富裏迪認為,造成「知識型經濟」反智的原因,主要並非源自市場化的影響,而是歸因於公共政策的包容改治(politics of inclusion)—也就是指公共機構不斷降低對知識水平的要求,以「遷就」或包容民眾參與。他以英美的選舉為例,指出政治辯論的水平不斷下降,競選成了膚淺的公關宣傳,或純技術性的觀點(technical opinion),缺乏思想政見的認真交鋒,結果不僅令知識分子疏離政治,更造成了民眾的冷漠。但政治政客和官員卻把這些疏離和冷漠理解為民眾的政治水平不高(甚至是「民智未開」),推導出的解決方法是進一步降低對民眾參政的要求(例如設計出令選民更容易投票的方式),而非提升政客和官員的思想政見水平,結果自然是加劇了社會弱智化的傾向。
要解決這問題,富裏迪認為必須改變僅把知識看作成工具的態度,告別那種認為民主參與和高質素的知識標準是不相容的錯誤觀點,批判政客/官員、傳媒編輯、教師繼續「餵給大眾容易消化的知識和文化的家長式做法」,為民眾提供社會所能給出的最高水平的知識和思想。
號稱「知識型經濟」的香港,除了由娛樂和商業主導的科技生產和消費、由考試成績堆砌起來的學歷以外,我們的社會所能提供最高水平的知識和思想,還包括些什麼?
明報 許寶強
2006-01-16
引自香港獨立傳媒網
後記:
看朋友說著反智社會。鑑於他日常大多時候都是粗話不離口的,好奇他對「反智主義」的了解有多少。比起轉載反智主義的定義,或者這一篇更讓人對於香港的反智主義有更多的了解。
題外話:其實從字面看來,從知識型社會到反智便露了些端倪,蓋此”知”非彼”智”也。知識型社會要的並非知識份子,而是知識經濟生產及消費者是也。
看許寶強之正文
為何知識型經濟那麼反智
統計處最近發表了《香港—知識型經濟統計透視2005》,本地傳媒抽取當中一些「有趣統計」,例如港人擁有流動電話、個人電腦和使用互聯網服務數字;具專上教育程度人口百分比;本地獲批專利數目和高科技產品進出口價值等。從這些統計分類,可以看到在政府和傳媒眼中,所謂「知識型經濟」中的「知識」,大抵是指生產、購買和使用科技產物、正規學歷和專利權。這與一般理解的知識—學科知識:社會科學、文學、歷史、科學、哲學等;或各類社會文化思潮:左翼Vs右翼、綠色哲學、女性主義、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等;或各種理解問題的方法:邏輯推理、經驗歸納、感性認知;以至探究真理的程序:公開爭論、批判否定、反復驗證等—大不相同。這或許可解釋為何在那麼強調「知識型經濟」的香港,仍然吊詭地充滿各種反智現象。
如果「知識型」經濟中的「知識」僅僅是科技物、專利權和正規學歷,那麼港人對上述的學科知識、思潮、求知方法和程序不感興趣,並不令人驚訝。大量使用流動電話、個人電腦和互聯網,反映的恐怕不是港人對知識的渴求,而更多是用於娛樂、商業、工作和與親朋交往;獲得專利權反映的,也許是求財的決心和手段,而非探求知識的動力;正規教育的投資增加和市民學歷提高,反映的也不是學生愈來愈熱愛知識,而是被動地回應家長、僱主和教師的要求。
事實上,香港小學學生輔導專業人員協會與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最近發表的調查指出,受訪1200位小四至小六學生感到最不快樂的首五個原因,依次是學業成績欠佳、測驗考試、功課多、與同學吵架、被老師責罵,這些都是在學校的正規教育中出現的。在這種令學生不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出現早前教院的一項研究指出的「愈高班的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愈低」,自然理所當然,也印證了高學歷並不等於愛智。
知識型經濟中的反智
此外,法住文化中心去年6至7月訪問了1000多名中二至中七學生,發現最多學生喜愛的教師是要「關心學生」(78%)、「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和「風趣幽默」(51%),而學識豐富只排第六(37%),在通訊和電腦科技主要用於交往和娛樂的社會脈絡下,這樣的調查結果也不會在意料之外。
儘管還未有機構或個人製作一本「香港反智統計透視」,但我們仍可以透過一些現象窺見「知識型」經濟如何反智。
曾受傳媒訪問的朋友大概也會同意,不少記者在採訪前並沒有對有關課題作仔細研究,而恐怕在訪問後也不會有興趣繼續鑽研深化該議題,世貿也許是其中較明顯的例子(《明報》有關韓農的追蹤採訪是少見的特例)。
此外,報章經常帶點嘩眾的起題,例如「灣仔淪陷」、「傳狂購防毒罩偷竊警衛制服,世貿示威殺機四伏」、「韓戰爆發,警民肉搏」等,也反映了編輯所關心的恐怕是報道的娛樂戲劇性和其鼓吹的政治立場或 價值觀( 甚至 偏見),而非準確的事實和反覆驗證等尊重知識的專業守則。淺顯易消化但不一定準確的標題,建基的也是一種對讀者知識水平沒有什麼要求的態度,甚或是「讀者其實是沒有什麼知識」的假設。
負責生產和傳遞知識的機構,往往也不太尊重知識。決定學生應學習什麼知識的香港中、小學課程發展,經常不會以對學生、教師和社會狀仔細和系統的調查研究作為設計的基礎,也鮮會借助堅實的評核研究來改進課程的效果。制定課程的諮詢過程也不鼓勵思想學理的爭論,蒐集意見的問卷不僅常帶引導性,發放回收的方法(例如利用諮詢大會完結後極有限的時間完成)也難以令受訪者深思熟慮。學校方面,學生主動閱讀、討論學術思潮和社會問題自然不多,教師在學校的工作環境中也容易去知識化(deintellectualized)—不再關心工作以外的智性活動,不再為思想而活,也失去關心真理、終極價值和正義等知識分子的興趣。
香港並非唯一反智的「知識型經濟」,富裏迪(Frank Furedi)的《知識分子都到哪裏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戴從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就談及英美兩地的類似狀。
富裏迪指出,儘管博物館、持續進修、文化藝術中心和新書出版數量等不斷增加,但在執世界科技和教育服務牛耳的英美兩地的教育和文化界中,卻愈來愈充拆庸人(Philistine)精神和反智氣氛,「知識」成為了膚淺、容易消化、可以分拆出售和消費的東西。
最能體現社會「弱智化」的,是知識分子在社會的重要性日益降低,具體的表現是專家、學者和行政管理人員的興趣、想像、工作只局限在其工作機構有關的事情之內,並不會或不願處理範圍更廣的在地(local)和全球(global)問題,也不會「在精神上與日常事務的慣例和壓力保持距離」。
正如薩伊德(Edward Sai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s, London: Vintage,1994)所說,知識分子的職業化不僅令他們的獨立性和判批能力受損,更同時強化了將知識純粹看作為達成其他實用目標的工具的態度。
知識分子都到哪裏去了?
富裏迪認為,造成「知識型經濟」反智的原因,主要並非源自市場化的影響,而是歸因於公共政策的包容改治(politics of inclusion)—也就是指公共機構不斷降低對知識水平的要求,以「遷就」或包容民眾參與。他以英美的選舉為例,指出政治辯論的水平不斷下降,競選成了膚淺的公關宣傳,或純技術性的觀點(technical opinion),缺乏思想政見的認真交鋒,結果不僅令知識分子疏離政治,更造成了民眾的冷漠。但政治政客和官員卻把這些疏離和冷漠理解為民眾的政治水平不高(甚至是「民智未開」),推導出的解決方法是進一步降低對民眾參政的要求(例如設計出令選民更容易投票的方式),而非提升政客和官員的思想政見水平,結果自然是加劇了社會弱智化的傾向。
要解決這問題,富裏迪認為必須改變僅把知識看作成工具的態度,告別那種認為民主參與和高質素的知識標準是不相容的錯誤觀點,批判政客/官員、傳媒編輯、教師繼續「餵給大眾容易消化的知識和文化的家長式做法」,為民眾提供社會所能給出的最高水平的知識和思想。
號稱「知識型經濟」的香港,除了由娛樂和商業主導的科技生產和消費、由考試成績堆砌起來的學歷以外,我們的社會所能提供最高水平的知識和思想,還包括些什麼?
明報 許寶強
2006-01-16
引自香港獨立傳媒網
後記:
看朋友說著反智社會。鑑於他日常大多時候都是粗話不離口的,好奇他對「反智主義」的了解有多少。比起轉載反智主義的定義,或者這一篇更讓人對於香港的反智主義有更多的了解。
愛情和麵包
在網上看到一篇名為《有情飲水...飽嗎?》的文章。想起了朋友也曾有供養女友的過去。在他和女友瀕臨分手之際,他開始懷疑女友只是因為他的金錢而跟他拖拉在一起。此後,朋友總是慨嘆女人假情假義,這個世界的愛情只往錢看云云。
雖然我沒有問過朋友每個月給多少錢供養女友,但我相信(希望)他沒有跨張至每個月供養女友的錢就已經等同女友一個月的薪酬。不過不管他定期每個月給女友多少錢也好,我覺得這種行為還是不恰當的。在這個充滿物質的世界,金錢的確是很重要的,所以坊間才會有這樣的一句--「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正因為金錢的重要性,它才會模糊了許多事物原本的影像和性質。如果想要看到愛情的本質,就應該盡量避免牽涉到金錢上的問題。
當然,我不是教你要斤斤計較。但兩個人既然只是男女朋友的關係,就不要過份干涉對方的財務問題。這就是情人和伴侶之間的分別。兩個人既是情人,就代表還有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存在於兩者之間,大家還處於對對方作進一步了解的階段。在這個時期牽涉到金錢瓜葛的話,一個不留神,視線就會被金錢所模糊了。但是可以成為伴侶,則已走過了雙方摸索了解的階段,二人之間的感情牽絆比情侶強韌,這樣才可以對抗金錢所帶來的影響。
或者你會辯解說,你會干涉對方的財務問題,只是你關心對方的表現。但是幫助對方亦有許多其他方法,而且對方在認識你之前,既然都可以活得好好的,那就証明對方根本就不需要你的協助。況且,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而負責,否則,對方就很難在當中汲取教訓。這可是會構成個人成長的一個障礙。在我的親友中,就有人因為不停購買名牌產品而背負了一身債。雖然幾年前,她男友代她還了十數萬的債務,但因為她的習性不改,所以不久之後,她又背著一大筆債務。當她被其母責備之時,甚至於以死要脅。
鑑於朋友的性格,某程度上,我覺得他就如文中的有錢少爺一樣,用金錢去購買女友的忍耐力。不同的是,朋友要求的是女友唯命是從,而文中的男人則是要女友對其拈花惹草的行為隻眼開,隻眼閉。既然自己先以金錢作為個人賣點之一,那就變成是先撩者賤,打死無可怨了。再者,因為這位女友的品行而責難世界上所有女人都是如此,對前女友們也不公平吧。想想她們對朋友的付出,都被一個女人的不正品行所拖累了。對他的前女友們實在是深表同情。
相關文章:
有情飲水...飽嗎?
http://hk.lifestyle.yahoo.com/blogs/relationship-love-tower/有情飲水-飽嗎-024547541.html
雖然我沒有問過朋友每個月給多少錢供養女友,但我相信(希望)他沒有跨張至每個月供養女友的錢就已經等同女友一個月的薪酬。不過不管他定期每個月給女友多少錢也好,我覺得這種行為還是不恰當的。在這個充滿物質的世界,金錢的確是很重要的,所以坊間才會有這樣的一句--「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正因為金錢的重要性,它才會模糊了許多事物原本的影像和性質。如果想要看到愛情的本質,就應該盡量避免牽涉到金錢上的問題。
當然,我不是教你要斤斤計較。但兩個人既然只是男女朋友的關係,就不要過份干涉對方的財務問題。這就是情人和伴侶之間的分別。兩個人既是情人,就代表還有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存在於兩者之間,大家還處於對對方作進一步了解的階段。在這個時期牽涉到金錢瓜葛的話,一個不留神,視線就會被金錢所模糊了。但是可以成為伴侶,則已走過了雙方摸索了解的階段,二人之間的感情牽絆比情侶強韌,這樣才可以對抗金錢所帶來的影響。
或者你會辯解說,你會干涉對方的財務問題,只是你關心對方的表現。但是幫助對方亦有許多其他方法,而且對方在認識你之前,既然都可以活得好好的,那就証明對方根本就不需要你的協助。況且,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而負責,否則,對方就很難在當中汲取教訓。這可是會構成個人成長的一個障礙。在我的親友中,就有人因為不停購買名牌產品而背負了一身債。雖然幾年前,她男友代她還了十數萬的債務,但因為她的習性不改,所以不久之後,她又背著一大筆債務。當她被其母責備之時,甚至於以死要脅。
鑑於朋友的性格,某程度上,我覺得他就如文中的有錢少爺一樣,用金錢去購買女友的忍耐力。不同的是,朋友要求的是女友唯命是從,而文中的男人則是要女友對其拈花惹草的行為隻眼開,隻眼閉。既然自己先以金錢作為個人賣點之一,那就變成是先撩者賤,打死無可怨了。再者,因為這位女友的品行而責難世界上所有女人都是如此,對前女友們也不公平吧。想想她們對朋友的付出,都被一個女人的不正品行所拖累了。對他的前女友們實在是深表同情。
相關文章:
有情飲水...飽嗎?
http://hk.lifestyle.yahoo.com/blogs/relationship-love-tower/有情飲水-飽嗎-024547541.html
星期日, 11月 20, 2011
一個奇遇兩個故事 之 故事二 -- 香水式的對話
因為太興奮,所以明知他人在台灣,我還是忍不住在whatsapp中傳了個短訊跟他說這個奇遇。
我說:「我太興奮,等唔到你係台灣返黎先講你知。」然後再續道:「我今日係更衣室遇到一個G cup嘅女仔呀。第一次係現實見到咋。AV入面就見得多。搞到我忍唔住望多左幾眼。哈哈。」
十五分鐘以後,意外地收到他回覆的短訊,說「tw now」
發現他在線上。於是,我回他的短訊,道:「Oh! U can online at tw」。之後再報告說:「I am having lunch with my friend. So excited to see a G cup girl today.」
隨後收到他的回覆,說「hotel」。
雖然之後,我再留了言,但他應該外出了,所以並沒回覆。
只不過,換作是你,你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如果以香水作比喻的話,這段對話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苦的。因為我們的對話差不多可以說是完全搭不上來。他根本就不是在回應我說的話嘛。因為事前有問過他飛機的班次時間,所以不用他說,我也知道他下午已經身在台灣了。我在短訊中也說了我只是因為太興奮,所以才等不及他回來跟他說呀。
回家以後,再想一想,或者他並不是要提醒我,說他身在台灣,而是向我報個平安吧了。所以才會忽略我說的話。若然如此,我就不應該怪責他沒回應我的說話了。他明明體貼地報上平安,我還怪責他的話,就太不講道理了。因此,這段對話給人的第二個感覺應該是帶有小小的甜味吧。
不過,千萬不要追問我,他是不是那種會向人報平安的人,更不要查究我是否有資格叫他來報安。
我說:「我太興奮,等唔到你係台灣返黎先講你知。」然後再續道:「我今日係更衣室遇到一個G cup嘅女仔呀。第一次係現實見到咋。AV入面就見得多。搞到我忍唔住望多左幾眼。哈哈。」
十五分鐘以後,意外地收到他回覆的短訊,說「tw now」
發現他在線上。於是,我回他的短訊,道:「Oh! U can online at tw」。之後再報告說:「I am having lunch with my friend. So excited to see a G cup girl today.」
隨後收到他的回覆,說「hotel」。
雖然之後,我再留了言,但他應該外出了,所以並沒回覆。
只不過,換作是你,你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如果以香水作比喻的話,這段對話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苦的。因為我們的對話差不多可以說是完全搭不上來。他根本就不是在回應我說的話嘛。因為事前有問過他飛機的班次時間,所以不用他說,我也知道他下午已經身在台灣了。我在短訊中也說了我只是因為太興奮,所以才等不及他回來跟他說呀。
回家以後,再想一想,或者他並不是要提醒我,說他身在台灣,而是向我報個平安吧了。所以才會忽略我說的話。若然如此,我就不應該怪責他沒回應我的說話了。他明明體貼地報上平安,我還怪責他的話,就太不講道理了。因此,這段對話給人的第二個感覺應該是帶有小小的甜味吧。
不過,千萬不要追問我,他是不是那種會向人報平安的人,更不要查究我是否有資格叫他來報安。
一個奇遇兩個故事 之 故事一 -- [十八禁]
昨天在更衣室換衣服的時候,有個全裸的女子從我面前路過。映入眼簾的,是她那對G Cup巨乳。雖然平常偶爾看AV的時候,也會看到這類巨乳的女士。不過,如此立體地呈現在眼前,則是頭一次。因為乳房的形狀很吸引,而且機會難得,所以我還偷看了好幾次。
望著望著,心裡面有股衝動,想要伸手去量一下。我相信以這個體積,單是一隻手並不足以完全把那個乳房掌握在手中。或者是因為女士年紀不輕了,而且這對乳房的體質也太大,所以敵不過地心吸力的影響,呈現少許下墜的情況。但我覺得這一點對於乳房的美態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而且剛好相反的,這足以證明這對乳房是天然而成,並不是因為後天改造。
作為一個女人,看到這對天造之物也會興奮如此。難怪不少男士們都對女人的胸部如此沉醉。我甚至開始懷疑,要是有男人說不在意女友胸部細小,那絕對是個善意的謊言。
離開更衣室以後,第一時間跟老鬼匯報。老鬼騎騎笑地問我說,怎麼同為女人竟然都會被那雙峰所吸引。我答老鬼道,因為那種視覺上的振撼力實在是非筆墨所可以形容的。雖然我一直都對自己的上圍有信心,但站在那位女士身邊,完全就是小毛見大毛。從前,一直嫌棄自己上圍偏大,覺得有些時候不夠方便。但自昨天遇上那名女士以後,直至現在這刻,我突然覺得自己的上圍其實如同無物。
望著望著,心裡面有股衝動,想要伸手去量一下。我相信以這個體積,單是一隻手並不足以完全把那個乳房掌握在手中。或者是因為女士年紀不輕了,而且這對乳房的體質也太大,所以敵不過地心吸力的影響,呈現少許下墜的情況。但我覺得這一點對於乳房的美態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而且剛好相反的,這足以證明這對乳房是天然而成,並不是因為後天改造。
作為一個女人,看到這對天造之物也會興奮如此。難怪不少男士們都對女人的胸部如此沉醉。我甚至開始懷疑,要是有男人說不在意女友胸部細小,那絕對是個善意的謊言。
離開更衣室以後,第一時間跟老鬼匯報。老鬼騎騎笑地問我說,怎麼同為女人竟然都會被那雙峰所吸引。我答老鬼道,因為那種視覺上的振撼力實在是非筆墨所可以形容的。雖然我一直都對自己的上圍有信心,但站在那位女士身邊,完全就是小毛見大毛。從前,一直嫌棄自己上圍偏大,覺得有些時候不夠方便。但自昨天遇上那名女士以後,直至現在這刻,我突然覺得自己的上圍其實如同無物。
星期五, 11月 18, 2011
某年某天
昨天下午的寂寞,晚上的酒醉,把沒打算寫的東西寫了出來。只依稀記得心裡面那種不吐不快的感覺,以及爬在電腦上不斷打錯字的自己。寫完以後,則安安落落呼呼大睡了。然後今早醒來訂場館以後,又趕著走回床上再睡。到最後,醒來時,已經是十一時有多了。
拿著水杯坐在梳化上,呆呆的,感到有點惘惘然然。然後想起了十數年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
你到歐洲旅行前,一大顆人到卡拉OK玩樂。因為捨不得你走,所以那天晚上喝醉了。只記得喝醉的自己不單吐了,還嚎哭起來,然後仍是初相識的同事們找來舊男友把我接走了。翌天早上,因為還未酒醒,於是告了病假,躲在舊男友家中睡了。
沒想到十數年光陰過去了,類似的事件還會發生。儘管年紀增長了一大截,心底裡的自己仍像是當年的一個傻丫頭。雖然身邊吵吵鬧鬧的朋友變少了,但酒醉以後的品性變好了,是不是足以讓自己感到心滿意足?
後記:
望著在線的他數小時,醒悟到他外遊的分別,只是我肯定他不在這裡,與我無法確定他在這裡而矣。
拿著水杯坐在梳化上,呆呆的,感到有點惘惘然然。然後想起了十數年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
你到歐洲旅行前,一大顆人到卡拉OK玩樂。因為捨不得你走,所以那天晚上喝醉了。只記得喝醉的自己不單吐了,還嚎哭起來,然後仍是初相識的同事們找來舊男友把我接走了。翌天早上,因為還未酒醒,於是告了病假,躲在舊男友家中睡了。
沒想到十數年光陰過去了,類似的事件還會發生。儘管年紀增長了一大截,心底裡的自己仍像是當年的一個傻丫頭。雖然身邊吵吵鬧鬧的朋友變少了,但酒醉以後的品性變好了,是不是足以讓自己感到心滿意足?
後記:
望著在線的他數小時,醒悟到他外遊的分別,只是我肯定他不在這裡,與我無法確定他在這裡而矣。
星期四, 11月 17, 2011
某個半天的工作
只因為近兩天跟你聊得太愉快,以致你的忙碌讓我的午休變得無聊了。而午休過後,想到你將要遠行,我甚至開始感到寂寞起來。
今天因為同事休假,只剩下我一個人。理應忙得沒空去理會這份寂寞的感覺。只可惜,今天下午竟然沒有任何急症病患入院,甚至連查詢的電話也沒有幾個,令本已平靜的下午更添寂寥。事實上,若非想到往後幾日的寂寞日子,這樣平靜的一個下午,理應是求之不得。只可惜,在這樣的心情底下,總希望能找些能讓自己分神的工作,不要讓自己有多餘的空間去胡思亂想。
把例行的工作處理過後,望一望大鐘,只不過是下午三時。看著窗外灰灰暗暗的天空,讓人有種不知以後何去何從的感覺。於是,努力地想找些作業,填充這空盪盪的時間。然而,到最後都只找到些如工廠作業般的流水式工作。於是,一邊叠著紙張,以作準備日後工作之用,一邊望著窗外的景致。
望著那些灰白的雨雲,把港島區都遮蓋了,但是又沒有走近九龍區的打算。同時間,腦袋內不停地質問自己,何以如此輕易地就讓他你把距離拉近。只不過是兩三天的日子,竟然這麼簡單地就樂得想要忘記之前的教訓。到底該怎樣做才可擺脫這樣依賴你的自己?應該怎樣做才可以不會因為你而感到加倍的寂寞?
今天因為同事休假,只剩下我一個人。理應忙得沒空去理會這份寂寞的感覺。只可惜,今天下午竟然沒有任何急症病患入院,甚至連查詢的電話也沒有幾個,令本已平靜的下午更添寂寥。事實上,若非想到往後幾日的寂寞日子,這樣平靜的一個下午,理應是求之不得。只可惜,在這樣的心情底下,總希望能找些能讓自己分神的工作,不要讓自己有多餘的空間去胡思亂想。
把例行的工作處理過後,望一望大鐘,只不過是下午三時。看著窗外灰灰暗暗的天空,讓人有種不知以後何去何從的感覺。於是,努力地想找些作業,填充這空盪盪的時間。然而,到最後都只找到些如工廠作業般的流水式工作。於是,一邊叠著紙張,以作準備日後工作之用,一邊望著窗外的景致。
望著那些灰白的雨雲,把港島區都遮蓋了,但是又沒有走近九龍區的打算。同時間,腦袋內不停地質問自己,何以如此輕易地就讓他你把距離拉近。只不過是兩三天的日子,竟然這麼簡單地就樂得想要忘記之前的教訓。到底該怎樣做才可擺脫這樣依賴你的自己?應該怎樣做才可以不會因為你而感到加倍的寂寞?
星期二, 11月 15, 2011
《相思十誡》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衣帶漸寬,怨秋風悲畫扇。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相思枕畔,但憑見淚痕濕。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别是一般,剪不斷理還亂。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此情可待,記憶裡一個你。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重門深居,難獨上畫樓西。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再相會,豈知吾誰與歸。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負盡蒼生,負盡蓬山萬重。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續斷之間,聽一夜梧桐雨。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東勞西燕,天欲曉各自飛。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曲終人散,念去去傷別離。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見與不見,何須悲何須怨。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相思無益,十誡說與君知。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相思枕畔,但憑見淚痕濕。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别是一般,剪不斷理還亂。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此情可待,記憶裡一個你。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重門深居,難獨上畫樓西。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再相會,豈知吾誰與歸。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負盡蒼生,負盡蓬山萬重。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續斷之間,聽一夜梧桐雨。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東勞西燕,天欲曉各自飛。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曲終人散,念去去傷別離。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見與不見,何須悲何須怨。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相思無益,十誡說與君知。
星期一, 11月 14, 2011
笑話一則之殊途同歸
話說今天中午收了一個病人,打電話通知醫生收症。
我說:「喂,鄭醫生,收了一個CVA case。」
鄭醫生氣忽地在電話裡頭問:「情況穩定嗎?」
我答道:「血壓穩定,GCS十五分,未照CT。」
鄭醫生:「嗯,好。叫實習醫生先收好了。」
於是,通知實習醫生收症。
下午時候,另外收了一個病人。於是,依例打電話通知醫生收症。
我說:「喂,鄭醫生,收了一個Systematic Anemia case。」
鄭醫生依舊一副氣忽的口吻,在電話裡頭問:「情況穩定嗎?」
我答道:「血壓正常,人亦清醒,不過剛出了一個Critical laboratory result,指platelets得 4 啊。」(正常數值應在145-370之間)
鄭醫生:「嗯,這樣啊,先叫實在醫生看一看個病人好了。」
結果,不管情況穩定與否,都是先找實習醫生代他看顧病人。那麼他問病情到底還有何用意呢?
我說:「喂,鄭醫生,收了一個CVA case。」
鄭醫生氣忽地在電話裡頭問:「情況穩定嗎?」
我答道:「血壓穩定,GCS十五分,未照CT。」
鄭醫生:「嗯,好。叫實習醫生先收好了。」
於是,通知實習醫生收症。
下午時候,另外收了一個病人。於是,依例打電話通知醫生收症。
我說:「喂,鄭醫生,收了一個Systematic Anemia case。」
鄭醫生依舊一副氣忽的口吻,在電話裡頭問:「情況穩定嗎?」
我答道:「血壓正常,人亦清醒,不過剛出了一個Critical laboratory result,指platelets得 4 啊。」(正常數值應在145-370之間)
鄭醫生:「嗯,這樣啊,先叫實在醫生看一看個病人好了。」
結果,不管情況穩定與否,都是先找實習醫生代他看顧病人。那麼他問病情到底還有何用意呢?
回:敗給距離的愛
見你轉載了這篇文章。
讀後,我只想跟你說,有時候距離,並不一定是人與人肉體上的差距;有時候,距離只是單純地出現於兩顆心之間。儘管喜歡的人近在咫尺,這些事還是會發生在兩個人身上。
敗給距離的愛
1、表達障礙
短信聽不到語氣,電話看不到表情。
我說我沒生氣..你相信了.. 我哭了..你看不見..
2、共同語言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兩個人的交往圈會融為共同的圈子,話題永遠都在更新。
而不在一起的兩個人,對彼此身邊的環境都會因陌生而逐漸失去興趣,慢慢的,能說的話只有空洞的『我想你』。
親愛的、我在努力找話題呢,不要回信說『哦、嗯、好』了好嗎?
3、不安全感
看了10次手機了,你還是沒有回信。你在哪、和誰、在幹什麼?
剛剛拒絕了別人的好意,卻禁不住想,你身邊的鶯鶯燕燕,一如我身邊的花花草草嗎?
4、遠水不救近火
我這裡下雨了,來送傘的是同學的弟弟;我吃飯忘帶錢了,來解圍的是朋友的朋友。
原來你不吭聲是因為你生病了,可我再擔憂,也不能在你身邊端一杯水呢。
5、距離產生幻覺
其實我有些小虛榮,照片有時候修掉了痘痘才給你看;其實你有些小自負,認定了的事情就以為自己一定對。
為了大老遠的愛你,我拒絕接受身邊一切說你不好的言論,什麼都往好的方向想。你也是吧。
其實我們都不是對方想像的那樣好。
6、距離產生誤會
我興沖沖地發短信給你講剛剛的趣事,你隔了半天說『噢』。
我不知道你在忙嘛,所以我生悶氣了。
你給我發了八條短信兩個電話我也沒回,憤怒得嗷嗷直叫。
我在做頭髮呢,包包寄存了的嘛,哪知道手機響著響著沒電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對方不是故意的,但情緒來了,總需要宣洩的。
7、善意的謊言
我碰巧和相熟的男生去看電影了,想了想,對你說和女生去的。
你獨自去了我們約好要一起去的地方,猶豫再三,對我說你哪都沒去。
不願讓對方多想,卻因為偶爾的疏忽,讓對方想得更多。
8、寂寞
一個人不寂寞,想念一個人才寂寞。
你說,來,抱抱。於是我把自己裹在被窩裡,閉上眼,嗯,抱抱。
下班的路上,親愛的、你會在身邊留個我的位置麼?
9、信念坍塌
我看到身邊一對一對的,男生幫女生拿包包,在樹蔭下卿卿我我,週末還能一起爬山。
於是沒忍住就對在地圖對角線上的你發牢騷,其實是想聽你的鼓勵。
剛剛好你接到朋友異地戀分手傾訴的電話,那麼容易就把自己帶入了戲,無心的抱怨雪上加霜。
有時候折騰一下,只為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哪知脆弱基礎上的高樓只須多壓上一根頭髮的重量,也許就崩潰了。
10、你的真心
人心隔肚皮,更何況我們還隔著千山萬水。
當我完全瞭解以上所有困難,依然下定決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時候,
卻不知上一刻還信誓旦旦的你,又是什麼時候突然鐵了心非要放棄呢?
也許只是終於親身經歷,你才覺悟了,異地真的不是幾個電話和信息可以解決的的問題。
I know that you,re there,
So please don,t walk away,
So should it matter?
What I do or what I,ve done.
As long as in my heart.
You,re still the only one.
Just to make it last.
But I guess it,s been too long.
Easy to move on.
If you got to know me again.
Maybe then -- maybe then,
We could see what we should do.
But that,s all up to you……
很多我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裡,被我們遺忘了。
那些曾經以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過程裡,被我們遺忘了。
後記:
今天發現,除了政治議題以外,差不多你拿來分享的連結,我都會加上喜好,甚至轉貼到自己的牆上,與友人分享。這種只要你喜歡,我就喜歡的事實,莫名其妙地讓人有種快感。
讀後,我只想跟你說,有時候距離,並不一定是人與人肉體上的差距;有時候,距離只是單純地出現於兩顆心之間。儘管喜歡的人近在咫尺,這些事還是會發生在兩個人身上。
敗給距離的愛
1、表達障礙
短信聽不到語氣,電話看不到表情。
我說我沒生氣..你相信了.. 我哭了..你看不見..
2、共同語言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兩個人的交往圈會融為共同的圈子,話題永遠都在更新。
而不在一起的兩個人,對彼此身邊的環境都會因陌生而逐漸失去興趣,慢慢的,能說的話只有空洞的『我想你』。
親愛的、我在努力找話題呢,不要回信說『哦、嗯、好』了好嗎?
3、不安全感
看了10次手機了,你還是沒有回信。你在哪、和誰、在幹什麼?
剛剛拒絕了別人的好意,卻禁不住想,你身邊的鶯鶯燕燕,一如我身邊的花花草草嗎?
4、遠水不救近火
我這裡下雨了,來送傘的是同學的弟弟;我吃飯忘帶錢了,來解圍的是朋友的朋友。
原來你不吭聲是因為你生病了,可我再擔憂,也不能在你身邊端一杯水呢。
5、距離產生幻覺
其實我有些小虛榮,照片有時候修掉了痘痘才給你看;其實你有些小自負,認定了的事情就以為自己一定對。
為了大老遠的愛你,我拒絕接受身邊一切說你不好的言論,什麼都往好的方向想。你也是吧。
其實我們都不是對方想像的那樣好。
6、距離產生誤會
我興沖沖地發短信給你講剛剛的趣事,你隔了半天說『噢』。
我不知道你在忙嘛,所以我生悶氣了。
你給我發了八條短信兩個電話我也沒回,憤怒得嗷嗷直叫。
我在做頭髮呢,包包寄存了的嘛,哪知道手機響著響著沒電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對方不是故意的,但情緒來了,總需要宣洩的。
7、善意的謊言
我碰巧和相熟的男生去看電影了,想了想,對你說和女生去的。
你獨自去了我們約好要一起去的地方,猶豫再三,對我說你哪都沒去。
不願讓對方多想,卻因為偶爾的疏忽,讓對方想得更多。
8、寂寞
一個人不寂寞,想念一個人才寂寞。
你說,來,抱抱。於是我把自己裹在被窩裡,閉上眼,嗯,抱抱。
下班的路上,親愛的、你會在身邊留個我的位置麼?
9、信念坍塌
我看到身邊一對一對的,男生幫女生拿包包,在樹蔭下卿卿我我,週末還能一起爬山。
於是沒忍住就對在地圖對角線上的你發牢騷,其實是想聽你的鼓勵。
剛剛好你接到朋友異地戀分手傾訴的電話,那麼容易就把自己帶入了戲,無心的抱怨雪上加霜。
有時候折騰一下,只為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哪知脆弱基礎上的高樓只須多壓上一根頭髮的重量,也許就崩潰了。
10、你的真心
人心隔肚皮,更何況我們還隔著千山萬水。
當我完全瞭解以上所有困難,依然下定決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時候,
卻不知上一刻還信誓旦旦的你,又是什麼時候突然鐵了心非要放棄呢?
也許只是終於親身經歷,你才覺悟了,異地真的不是幾個電話和信息可以解決的的問題。
I know that you,re there,
So please don,t walk away,
So should it matter?
What I do or what I,ve done.
As long as in my heart.
You,re still the only one.
Just to make it last.
But I guess it,s been too long.
Easy to move on.
If you got to know me again.
Maybe then -- maybe then,
We could see what we should do.
But that,s all up to you……
很多我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裡,被我們遺忘了。
那些曾經以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過程裡,被我們遺忘了。
後記:
今天發現,除了政治議題以外,差不多你拿來分享的連結,我都會加上喜好,甚至轉貼到自己的牆上,與友人分享。這種只要你喜歡,我就喜歡的事實,莫名其妙地讓人有種快感。
星期五, 11月 11, 2011
BMW面試題目
BMW面試題目,99%的人錯了,你能答對嗎?一個人,花了8元買雞。9元賣出去。10元買回來,11元賣再出去。請問他賺了多少錢?(稍為改正了原文中的錯漏)
如果你有玩面書,又是一名香港用家的話,大概你會發現以上這條題目最近非常受歡迎。我想在我的朋友清單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回答了這條問題,並且選擇了同一個答案。
坦白說,這條問題的受歡迎情度實在是令我覺得匪夷所思。
首先,這條問題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推理題。大約在三至四年前,就已經有人在討論區中公開過。只不過,那時候並沒大字標題說,這是BMW車廠的面試問題,更沒提到有99%的人都答錯了。
另外,因為面書的限制,所以當你發現朋友回答這條問題的時候,還會一併發現他的答案。在這樣的情況底下,到底有幾多人是依從自己的主觀性作答,並沒有「參考」友人的答案呢?這一點實在是個疑問。
其次,標題標示有99%的人都答錯。於是,我就有個疑問了。依據面書的圖面顯示,最多人選擇的答案是2元。假設大家回答的時候都沒有參考朋友的答案,而且是純粹依靠自己的直覺的話,那麼這個被最多人選擇的答案是不是就代表錯誤?
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假若2元這個答案是正確的話,根據圖表,這是最多人選擇的答案。那麼,這條問題就不再是一條可以難倒大部人的問題了。這樣我就更加懷疑這是不是真的出自BMW的面試問題了(雖然不見得BMW的面試問題就一定特別艱深)。
因此,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當你選擇2元這個答案的時候,你就已經變成是99%中的其中一員了。因為如果2元這個答案是錯的話,你就如問題中所表示的,是99%的其中一員;而即使2元這個答案是正確的,但基於面書的圖面顯示,大部份人都選擇這個答案,所以你依然成為99%的其中一員。
如果你有玩面書,又是一名香港用家的話,大概你會發現以上這條題目最近非常受歡迎。我想在我的朋友清單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回答了這條問題,並且選擇了同一個答案。
坦白說,這條問題的受歡迎情度實在是令我覺得匪夷所思。
首先,這條問題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推理題。大約在三至四年前,就已經有人在討論區中公開過。只不過,那時候並沒大字標題說,這是BMW車廠的面試問題,更沒提到有99%的人都答錯了。
另外,因為面書的限制,所以當你發現朋友回答這條問題的時候,還會一併發現他的答案。在這樣的情況底下,到底有幾多人是依從自己的主觀性作答,並沒有「參考」友人的答案呢?這一點實在是個疑問。
其次,標題標示有99%的人都答錯。於是,我就有個疑問了。依據面書的圖面顯示,最多人選擇的答案是2元。假設大家回答的時候都沒有參考朋友的答案,而且是純粹依靠自己的直覺的話,那麼這個被最多人選擇的答案是不是就代表錯誤?
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假若2元這個答案是正確的話,根據圖表,這是最多人選擇的答案。那麼,這條問題就不再是一條可以難倒大部人的問題了。這樣我就更加懷疑這是不是真的出自BMW的面試問題了(雖然不見得BMW的面試問題就一定特別艱深)。
因此,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當你選擇2元這個答案的時候,你就已經變成是99%中的其中一員了。因為如果2元這個答案是錯的話,你就如問題中所表示的,是99%的其中一員;而即使2元這個答案是正確的,但基於面書的圖面顯示,大部份人都選擇這個答案,所以你依然成為99%的其中一員。
星期四, 11月 10, 2011
星期三, 11月 09, 2011
星期二, 11月 08, 2011
GPS定位
平常一天到晚都在網上的人,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難免令人掛心。
雖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又雖然今次沒上一次那樣令人坐立難安,但是電影散場以後,還是沒見到他的蹤影,心裡頭仍是感到一陣混亂。是生病了?還是遇上了意外?抑或是遺失了電話?腦袋裡泛起了一連串的疑問。所以,即使自知身份地位低微,在前往餐廳途中,還是傳了個短訊給他。
到餐廳安坐下來以後,想起了你。要是能夠在你們身上掛個GPS定位儀,把你們都放在自己的眼底之下就好了。至少在這些關頭上,不會讓人感到心神凌亂。每次想到,要是你們出了什麼意外,而我卻懵然不知,傻傻地在電腦的另一方等你們上線,心裡面就會對自己的笨感到很生氣。只不過,這亦不能構成安裝定位儀的理由吧。誰也不會希望自己的行蹤老是在別人的監視底下,不管這個別人是自己的什麼人,又或這種行為具有任何善意也好。
再退一步去想,明明就是怕再受傷害,不希望跟他再拉近距離,但是又不想要讓他離自己更遠。這樣的矛盾難道不可笑嗎?把他放在自己眼底之下,到底有什麼意義呢?自己到底執著於什麼呢?
雖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又雖然今次沒上一次那樣令人坐立難安,但是電影散場以後,還是沒見到他的蹤影,心裡頭仍是感到一陣混亂。是生病了?還是遇上了意外?抑或是遺失了電話?腦袋裡泛起了一連串的疑問。所以,即使自知身份地位低微,在前往餐廳途中,還是傳了個短訊給他。
到餐廳安坐下來以後,想起了你。要是能夠在你們身上掛個GPS定位儀,把你們都放在自己的眼底之下就好了。至少在這些關頭上,不會讓人感到心神凌亂。每次想到,要是你們出了什麼意外,而我卻懵然不知,傻傻地在電腦的另一方等你們上線,心裡面就會對自己的笨感到很生氣。只不過,這亦不能構成安裝定位儀的理由吧。誰也不會希望自己的行蹤老是在別人的監視底下,不管這個別人是自己的什麼人,又或這種行為具有任何善意也好。
再退一步去想,明明就是怕再受傷害,不希望跟他再拉近距離,但是又不想要讓他離自己更遠。這樣的矛盾難道不可笑嗎?把他放在自己眼底之下,到底有什麼意義呢?自己到底執著於什麼呢?
救命呀
雖然在香港生活了這麼多年,還是有不少地方不曾踏足過,所以趁著休假,天清氣爽,就帶著相機四周走走。
因應不同的目的地,母親有時會跟我結伴同行。母親絕對不是我理想的郊遊伴侶。她總是忽著趕到目的地,然後匆匆忙忙看過了,又趕著離開(因為她要回家買菜煮飯,母親不甚喜歡在外用膳)。我跟她卻是剛好相反。前往目的地前,我還是會在街頭慢慢尋找喜歡的食肆,以解決午餐的問題;行程中的路線,我不會隨隨便便就問路人,因為我享受自己尋找的樂趣;在目的地,我會盡力周圍探索,慢慢拍照,不喜歡趕回程。因為以上種種,所以母親也不太喜歡跟我結伴去旅行。儘管如此,因為母親年紀大了,一個人去這些郊野地方實在已經不可能。因此,她還是得依賴我,而我也樂於帶她四處走走,並盡量讓著她。心裡面總是想趁她還健康,有能力四處走動的時候,就多帶她到她想去的地方。免得日後自己後悔沒盡孝道。
這幾天的行程,讓我意識到,若果事前做足準備功夫的話,其實一個人往陌生的地方走也並不是什麼問題。另外,也讓我發現自己把工作上的壞習慣帶到生活上去--不會向他人求助。我想我會享受自己尋找路線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我不願向他人求助吧。
前兩天,獨自到嘉道理農場。回程的時候就在一條小徑中迷路了。當下四野無人,在缺水兼身歇力疲,前面已經無路可走,但回頭再爬上山,又欠缺體力,感覺真的有點徬徨。那一刻,我坐在石階上歇息的時候,把手機從袋內掏出來,發了個訊息給他。雖然手機接不到訊號,而即使接到訊號,他也不可能會來救我,但我還是發了個訊息給他,說我迷路了。或者上天見我這個壞毛病有點改善吧。所以休息過後,往另一個分叉路徑行的時候,讓我遇上兩批過路人。因為第一批遇上的人無法解決我的問題,我還得向第二批人再請教。
回到門口辦事處的一刻,決定了即使沒人陪伴,明年初往也要往台灣遊多一遍。
因應不同的目的地,母親有時會跟我結伴同行。母親絕對不是我理想的郊遊伴侶。她總是忽著趕到目的地,然後匆匆忙忙看過了,又趕著離開(因為她要回家買菜煮飯,母親不甚喜歡在外用膳)。我跟她卻是剛好相反。前往目的地前,我還是會在街頭慢慢尋找喜歡的食肆,以解決午餐的問題;行程中的路線,我不會隨隨便便就問路人,因為我享受自己尋找的樂趣;在目的地,我會盡力周圍探索,慢慢拍照,不喜歡趕回程。因為以上種種,所以母親也不太喜歡跟我結伴去旅行。儘管如此,因為母親年紀大了,一個人去這些郊野地方實在已經不可能。因此,她還是得依賴我,而我也樂於帶她四處走走,並盡量讓著她。心裡面總是想趁她還健康,有能力四處走動的時候,就多帶她到她想去的地方。免得日後自己後悔沒盡孝道。
這幾天的行程,讓我意識到,若果事前做足準備功夫的話,其實一個人往陌生的地方走也並不是什麼問題。另外,也讓我發現自己把工作上的壞習慣帶到生活上去--不會向他人求助。我想我會享受自己尋找路線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我不願向他人求助吧。
前兩天,獨自到嘉道理農場。回程的時候就在一條小徑中迷路了。當下四野無人,在缺水兼身歇力疲,前面已經無路可走,但回頭再爬上山,又欠缺體力,感覺真的有點徬徨。那一刻,我坐在石階上歇息的時候,把手機從袋內掏出來,發了個訊息給他。雖然手機接不到訊號,而即使接到訊號,他也不可能會來救我,但我還是發了個訊息給他,說我迷路了。或者上天見我這個壞毛病有點改善吧。所以休息過後,往另一個分叉路徑行的時候,讓我遇上兩批過路人。因為第一批遇上的人無法解決我的問題,我還得向第二批人再請教。
回到門口辦事處的一刻,決定了即使沒人陪伴,明年初往也要往台灣遊多一遍。
星期五, 11月 04, 2011
身外物
「多一件玩具,就多一件令人煩心的事。」
昨天拍照時,突然從觀景器中發現左上角有一個斑點,更換鏡頭以後,斑點還是出現在觀景器上,所以相信是感光元件或是反光鏡上出現問題。回家以後嘗試拭擦。動用了不少工具,情況好像改善了。今天試用代用電池的時候,發現污點在另一角出現,於是像昨天一樣,又去拭擦一番。沒料到今次卻令情況惡化了。從觀景器裡頭看到細細密密的斑點,拍出來的照片又變得模糊不清。心想,今次不妙了。
對於一部電子相機而言,感光元件差不多等到靈魂所在。若要更換的話,相信這筆維修費用應該不會便宜吧。想到這一點,心情就直往下沉。儘管勉強安慰自己說,再貴也比不上要買部新的。還是無法令自己釋懷。
亦明白這些事,其實都可以用金錢解決。時下不少人都會說,旦凡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雖然我也很認同這一句說話,只不過像我們這種草根市民,總會有自己能力負擔以外的事吧。亦正因為經濟能力的不同,所以他無法理解我的憂慮。
然後,我想到你,想到你的信仰。對於你的信仰而言,這些都是身外物,不應該多加留戀。放在心裡頭的東西越多,就越是增加自己不愉快的可能性。所以這些還是可免即免吧。物件如是,人亦如是也。
後記:
之後再試相機,發現照片變得模糊不清,是因為光圈誤調了。雖然斑點猶在,但對照片拍攝並沒影響。
無法從他那裡得到安慰,於是晚上向老鬼尋求。結果還是被他拿來開玩笑。男人,真的靠不得。
昨天拍照時,突然從觀景器中發現左上角有一個斑點,更換鏡頭以後,斑點還是出現在觀景器上,所以相信是感光元件或是反光鏡上出現問題。回家以後嘗試拭擦。動用了不少工具,情況好像改善了。今天試用代用電池的時候,發現污點在另一角出現,於是像昨天一樣,又去拭擦一番。沒料到今次卻令情況惡化了。從觀景器裡頭看到細細密密的斑點,拍出來的照片又變得模糊不清。心想,今次不妙了。
對於一部電子相機而言,感光元件差不多等到靈魂所在。若要更換的話,相信這筆維修費用應該不會便宜吧。想到這一點,心情就直往下沉。儘管勉強安慰自己說,再貴也比不上要買部新的。還是無法令自己釋懷。
亦明白這些事,其實都可以用金錢解決。時下不少人都會說,旦凡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雖然我也很認同這一句說話,只不過像我們這種草根市民,總會有自己能力負擔以外的事吧。亦正因為經濟能力的不同,所以他無法理解我的憂慮。
然後,我想到你,想到你的信仰。對於你的信仰而言,這些都是身外物,不應該多加留戀。放在心裡頭的東西越多,就越是增加自己不愉快的可能性。所以這些還是可免即免吧。物件如是,人亦如是也。
後記:
之後再試相機,發現照片變得模糊不清,是因為光圈誤調了。雖然斑點猶在,但對照片拍攝並沒影響。
無法從他那裡得到安慰,於是晚上向老鬼尋求。結果還是被他拿來開玩笑。男人,真的靠不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