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31, 2011

世界末日

朋友的朋友在面書上分享了一段據說在馬來西亞出現的沙塵暴的片段。短短的三分鐘,令我感到頗為震撼。片段的標題說到世界末日,我也有同感。想到不知幾多億萬年前,殞石撞擊地面引致沙塵於空中飛揚不散,太陽光亦無法穿透,令地球陷入冰河時期,恐龍亦因此而絕種。面對這些大自然威力,人類就顯得更渺少。

片段中,見有人一面說笑,一面用相機拍攝那場沙塵暴。對此感到費解的同時,也感到一絲絲氣憤。因為當我看片段的時候,心裡面想到的,是會不會有人在受影響的地區中,因這場風暴而發生意外。而這幾個人的笑聲則令我有種他們在幸災樂禍的感覺。 跟朋友談到對這段影片的感想,他跟我說:都死了,為什麼還要哭?

我想,不去笑,並不代表就要哭泣。面對大自然帶來的災害,不管是嚴重的如海嘯或地震,輕則如這場令日月無光的沙塵暴,都可以帶來人命的損傷。所以,從不會以輕率的態度去面對。

又假若這場沙塵暴真的會帶來世界末日的話,即使生性悲觀如我,也不會因而哭泣起來。因為在生命中,往往是那些未知的因素令人感到畏懼,更甚於那些不幸的結果。因為不了解,不確定,不清楚,令人猶豫,繼而感到害怕,怯於作出選擇。但若是結局已定,不管是好是壞,人們都可以坦然應對。因為一切都了然於胸。

星期三, 3月 30, 2011

酒瓶的記憶


最近終於開了這支糯米酒。這支酒是去年託老友從烏來帶回來的。


仍記得第一次到烏來的時候,我們把行李放在溫泉酒店以後,就到小鎮唯一的大街行逛。大街兩旁要不是時鐘的溫泉店,就是售賣當地釀製的米酒。店員把各式各樣的米酒倒在小杯中,讓客人品嘗,挑選自己的心頭好。那是我第一次嚐試米酒,酸酸甜甜的,很易入口。那天我們買了五支米酒。老友要了其中一支,而我帶了三支回香港,剩下的一支則在酒店喝光了。


我們當年買的米酒並不是圖中這一支。那支酒的酒精濃度比這支高之餘,也更易入口。不過,這一支也不錯。


酒癮發作,大概是因為最近總是聽別人津津樂道地談酒經之餘,近日追看的日劇也是以調酒師為主角的。看到主角調出一杯杯雞尾酒,心裡頭就更是蠢蠢欲動了。


一直都很容易沉迷於某種事或某個人。不過自初中開始喝啤酒,並間中偷喝父親的白蘭地以來,雖然很喜歡酒後那飄飄然的感覺,但我卻從沒沉迷於酒精中。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對於我而言,喝酒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活動。如果像那日劇中,可以一個人安心地在酒吧喝酒的話,我一定會變成一名酒鬼吧!仍然記得當年跟他分開以後,為免夜間在床上胡思亂想。我偷偷地藏了一支氈酒在衣櫃。失眠的晚上都以酒代替安眠藥,讓自己沉沉的去睡。那段日子好像維持了大約半年。


對上一次跟別人喝酒,應該還是在石屎版中打混的時候。跟他們喝酒,即使令枯燥的日子變得刺激,但是很難好好享受喝酒的樂趣。雖然當中亦因為我對白蘭地及紅酒興趣不大,但更重要的是誰家女子敢與他們拼過爛醉?而這些年來,不是我不想到外頭喝酒,只是欠缺了可以一起喝酒的對象。老友們都不嗜杯中物之餘,亦欠缺可以包容自己酒後失態的人。每到這些時候就會很懷念從前跟他到Panorama(九龍某酒店餐廳,現已結業)喝酒的日子。寧靜的環境,伴著鋼琴聲;大大的玻璃窗,可以飽覽維港夜色;每張桌上面有一個小小的魚缸,即使兩人相對無言,還是可以看著魚兒在缸內悠然自得地游來游去,讓沉默都可以變成為一種享受。而且那時候他都會開車送我回家,所以每次都會感到很安心,然後每次都會喝醉。


星期日, 3月 27, 2011

肺癌

收到朋友父親因肺癌過世的消息,愕然之餘,也為朋友感到難過。想起她父親兩個月前,在我工作的病房斷定患上肺癌的時候,他還是精神奕奕的。然後月初的時候,朋友打電話來跟我詢問有關資料時,透露說腫瘤科打算為她父親進行化療。怎料到來到月尾已是天人永隔。

當然這並不是我第一次遇到的個案。今次只是再讓我深深確認肺癌的可怕之處。也再讓我對你的身體健康擔憂起來。所以,你能夠理解我為什麼總是催促你去做身體檢查麼?為什麼不斷地勸你戒煙?

因為我的願望並沒改變,那就是在最接近你的地方,過完我的一生。你要我怎樣忍受你在我生命中消失呢?那怕是幻想的,也叫我無法接受,眼淚奪眶而出。所以,就算是保持這種似近還遠的距離也好,請留在我「看得見」的地方。請好好的珍惜生命。

星期四, 3月 17, 2011

眼淚

眼淚,是女人的武器。這不單單是在面對男人的時候,即使同為女人,也有其殺傷力。

跟我共事的後輩近日來接連犯錯。作為她的前輩,我只可以收起笑臉,嚴肅地跟她「報告」她所犯的錯誤。可惜,她並沒表示任何悔意。依舊每天製造麻煩,要我收拾善後,替她向人道歉。為此,我只好以沉默表示自己的不滿。

上司眼見及此,插手調解。我相信她不會對後輩嚴加斥喝,但是為什麼小妹妹出來以後,竟然是兩眼通紅呢?

正因為她哭了,一下子我就由受害者變成了欺負後輩的惡徙。一整個下午受盡他人冷眼。

實在是說不出的委屈。

星期三, 3月 16, 2011

理由

把你加進聯絡人清單中的時候,我曾經想過,要是你問我為什麼會把素不相識的你列為朋友,我該怎麼回答呢。

於是,想了下列一堆理由(排序先後與其重要性無關):

1. 因為只看別人說話,不發表自己的想法,實在與我個性不乎
  (說穿了,只是自己太無聊,想要個聊天的對象)
2. 因為想要改變,不想再只顧忌他的感受
  (話雖如此,還是偷偷地不敢讓他知道)
3. 因為感覺你像冬天的太陽,令人溫暖但不會冒汗
  (雖然在網絡交友,好幾次都看錯人,最後弄得吵架收場)
4. 因為見你在面書中顯示說喜歡Speed Dating,感覺容易下手
  (不過之後發現是誤會一場)
5. 因為你是他朋友,危險性比較低
  (其實這一點沒有打算招出來的)
6. 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但是把你加進去的時候,生日已經過了)

星期二, 3月 15, 2011

說《秘密》

因為朋友介紹,所以在重新出發之始,看了這一本書。事實上,還未完全看完,只是有些感想急不及待想要說。

看了頭幾十頁以後,發現書中所說的吸引力法則感覺熟口熟面。可以說它把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中心思想無限量地放大。兩者差別或者是,自證預言是個人在無意識下選擇了切合跟自己預期的事件,從而印證自己的想法;而吸引力法則則是有意識地讓個人去「選擇」合乎自己預期的結果。然而,兩者的關鍵都是思考的「方向性」。因為心裡面有某個傾向,於是就自然地會選擇合乎那個傾向的人、事、物。

除了思考的方向性以外,書中強調自己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會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這一點亦跟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有異曲同功之妙。而畢馬龍效應在教學及商業管理上得到不少認證,而且被廣泛利用。

書中不斷要求追隨者不應存有質疑的態度。這無疑是把整個法則變成為一種信仰。因為只有信仰才會要求追隨者「只要信,不要問」。而學說(無論是那一派的)即是經得起驗證和批判的。它們不要求別人盲目追從,更樂於他人的批判。因為只有經得起嚴格批判的學說,才可以堅固地立於世上。

儘管書中把整件事都神格化,而且我亦不認同它將自證預言的能力無限量地放大,不過我認為此書還是有其可取之處。因為我認為心的方向(即書中指的思考的方向)若是朝向一些正面的事情,人就會容易變得快樂起來,亦只有喜樂才會令人變得積極。

我想不少人亦有過類似的經驗。當你為一件事情持續地生氣的話,那段日子總會過得很辛苦。每一天都是渡日如年。因為你被困在一個負面的情緒當中。只有放開的一剎那,你才會感到生活美好的一面。又或者,你遇上了不快事的時候,對方卻面帶微笑地不斷跟你道歉。雖然你心裡面本來是很生氣的,但就是無法說出什麼來。因為面對一個笑容的時候,我們本能地會以笑容作出回應。

所以,我雖然不相信書中所說的,吸引力法則能成就你心裡面的所有願望,但我認為這套法則絕對會令人心傾向正面。而正因為這正面的傾向,令人變得快樂和積極,繼而達成某程度上的願望。即使最後無法達成願望,我們還是賺到了一個滿有喜樂的人生。



相關網諗:
只要信,不要問
http://tempcanteen.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html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http://tempcanteen.blogspot.com/2007/05/self-fulfilling-prophecy.html

終點

很羨慕男人之間的友情。因為跟他們相比,女人之間的友情總是變得很脆弱。

相交十多年的老友自一月起突然對我不瞅不睬。私人交流不用說,就連工作上的必要交流也欠奉。原因不明。

老友向來性格暴燥,雖然她罵人從不分階級,但絕對懂得找對象。所以是次她以無聲抗議,我視之為她念在十多年的交情份上,放我一馬,免我在眾人前顯得尷尬。姑勿論是什麼原因,鑑於自我檢討過後,相信不管是哪個原因,都絕對有再犯的可能性,所以我亦懶得去追問究竟。跟其他人說,是怕她開罵,實則是自覺沒有不對的地方。既然如此,為了息事寧人而道歉的話,就變得太虛偽了。如果十多年的交情,抵不上個人的利益衝突,我們的關係亦不過於此。

畢竟,各人有各人的立場。亦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上,沒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尾。所以,我一直沒有為此而感到絲毫困惑。唯獨一點令我自責的是,我這樣輕易地放開她的手,卻從來沒想過要放棄他。無論他讓我多麼難過,我還是不想放下他。這是不是另一種重色輕友的表現?

兩個月後的今天,我跟老友還是形同陌生人。不過,隨著決心把他放下,自己心裡亦好覺得好過一點。

星期一, 3月 14, 2011

愛自己

為了寫讀後感,所以這兩天都在翻舊網誌找資料。在翻找的同時,發現自己原來遺忘了許多重要的東西。

愛上了昔日的自己之餘,發現自己竟比四年前的自己不濟。愧對列祖列宗之餘,亦想起你幾日前的一番話。想到這幾年來要你擔憂,實在是心中有愧。

有感自己畢業以後,不學無術。決定洗心革面,好好努力再經營自己。至少讓自己可以回到四年前的光景。




相關網誌:
傷口治療
http://tempcanteen.blogspot.com/2007/06/blog-post_4906.html

心思思

因為跟新交往的朋友聊得不亦樂乎,所以最近總是心思思的想要上網。不管是在工作的時候,又或是深夜該就寢的時分;也不管時間的長短,即使只可以在網上待十數分鐘,還是會上網去等待。不過,即使遇見對方在線,也不一定會主動打招呼。因為恐怕打擾對方之餘,也擔心自己容易沉迷的性格,會變得老是纏著對方,令人生厭。再想想,打招呼以後,不知道要跟對方說什麼。要是打招呼過後變成一片死寂,恐怕自己會受不了。

看到畏畏縮縮的自己,感到可笑之餘,亦發現這情況近年已發生過不少次。不單單是面對陌生的新朋友,其實亦套用在你身上。當自己往深一層發掘的話,就會發現自己表面上是顧慮對方的狀況,實際上是害怕自己會被討厭,所以才會畏首畏尾,不敢舉步前行。一直以為自己已經不在意人家的想法,沒料到自己在一段關係的最初階段就已經犯了老毛病。

儘管如此,還是很享受現在這種戰戰兢兢的心情。只是,亦得提醒自己溫差的控制。



相關網誌:
溫差
http://tempcante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16.html

星期三, 3月 09, 2011

《 PTU 》 之 苦 (轉載)

警方機動部隊星期日晚上在中區清場與示威者糾纏時,有人跌下警槍,由於沒有主動申報,要面對高層調查。事件縮影了前警員,在面對市民及上司雙重壓力夾擊的困境。

  本港擁有世界一流的警隊,吸引不少海外執法機構前來取經,當中俗稱「藍帽子」、英文簡稱PTU的機動部隊,是一個「示範單位」,還成為非常受觀眾歡迎的電影素材。以《PTU》(機動部隊)為名的影片至今拍了六集,第一集其中一條主,正圍繞跌槍和失槍事件。

  片中失槍的是一名反黑組警長,機動部隊同僚同意暫不舉報,讓他有一晚時間找回警槍,從中牽引出連番轉折,最後釀成槍戰高潮。警長戲劇性尋回失槍,比他高級的重案組女督察則在緊張關頭跌槍,失槍

事件看來得以矇混過關,不致令這位警長的人事檔案蓋上「黑豬」。

上報與否 皆難全身而退

  現實中的跌槍警員,卻沒有這麼幸運。他迅速拾回警槍而沒有上報,卻因傳媒拍下相片欲蓋彌彰。時光若可倒流,他陷入一個難以全身而退的困境:如果依從警例上報,可能擔心影響仕途;姑且一賭無人知曉不上報,最後被揭發時,對自己仕途的損害可能更大。

  《PTU》受歡迎一拍多集,主要因為表達的警員困境相當貼近現實。在電影第三集《警例》中,兩個機動部隊成員,一個因老實申報自己負資產欠債纍纍而遭調去文職,一個被投訴毆打積犯接受內部調查,背景反映了警方保持一流警隊的嚴格要求,以及社會上人權意識高漲,對前警員造成夾心人的壓力。

這種夾心人壓力,具體反映在警方當晚清場所面對的處境,包括面對衝擊,有沒有事前警告?有沒有過度使用武力?

  據警方統計,本港每年示威約五千宗,平均每天有十多宗,雖然絕大部分都相安無事,部分卻有衝撞,甚至要警員把示威者抬離現場。

  主辦單位 可否幫一幫手

  在尊重言論集會自由、盡量避免傷害示威者的前提下,警員基本做到「罵不還口」。清場出動四名警員抬走一名示威者,比起外國兩人拖走一人,任由示威者雙腳拖地,甚至揮動警棍及出動水砲驅散,本港警方以人牆維持現場秩序,大大提高了執法難度,今次跌槍意外,就是在這種混亂場面中發生。

  在社會嚴格的要求下,警員在執行任務時,面對愈來愈大的壓力。本港需要一支一流的警隊,怎樣在警權和人權間維持平衡,是當局和社會應該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本港尊重示威集會的權利,任何人組織集會,只需獲得警方「不反對」而毋須批准;然而,主辦示威的單位有責任維持示威秩序,包括不會對參加者和公眾造成滋擾和危險,但日前發生抗議人士衝出馬路、堵塞交通和任由八歲小童留在衝突現場,都引起極大爭議,如何能夠改善保安糾察,主辦單位又應否多盡一點力呢

示威遊行

雖然很想一舒個人見解,但奈何懶根未拔,只好轉載星島社論一篇,以表心聲:

獨留讀小學的子女在家,比起帶他們去示威遊行,哪一種做法較危險?以本港和平示威集會的傳統,幾年前,大家容易認同跟父母遊行比獨留在家安全。可是,近年有人刻意激化抗爭行動,要警方動武維持秩序和清場,前晚有八歲男童被射中胡椒噴霧,令人關注小童參與這類活動的安全之餘,亦反映部份示威行動出現的質變。

  遊行示威,已經成為本港社會常態,憑各方克制,這已成為安全意見表達的行動,曾幾何時,長者、孕婦、坐輪椅人士,都不擔心行動不便而在混亂中受傷,有家長推嬰兒車或者帶同小朋友遊行。

  今次財政預算案激起上街,本來是爭取實惠的還富於民措施,但隨政府大舉派錢退稅,遊行議題起了根本變化,部份示威者更試圖以激進行動搶奪焦點。

盤踞交通樞紐逼警方清場

  星期日的示威者霸佔電車路事故,表面有偶發成分,但遠因早已潛伏。

  過去大型示威,各方協調統籌,前日則鬧分裂,但都沒有佔據電車路的計畫,只有部分人士打算盤踞政府總部不散。偶發因素在於警方鑑於政府總部外聚集了太多人,而攔截後來者,後來者因而靜坐在皇后大道中抗議。這時政府總部外有部分示威者覺得佔據馬路是好主意,衝下去聲援,連同餘下逾百名堅守靜坐者,由大道中轉移到德輔道中和雪廠街交界,癱瘓交通。

  這批人根本不打算自行散去,預期會遭警員抬走,而且還要掙扎推撞及衝擊警方防。當時已經對眾多電車乘客構成不便,如果拖延到昨晨上班繁忙時間,中環交通勢必大混亂,警方清場是勢所必然。

  示威變成衝擊和霸佔馬路,是否合法已經成疑,風險相應大增,事件中的母親堅持帶八歲兒子留守現場,罔顧兒子安危的程度,比獨留兒子在家更嚴重。就算學校帶學生出外參加活動,都會以活動合法性和安全性作為考慮。這位母親自己沒有盡好照顧兒子安全的責任,是劣等教育示範。

  激青要「直接行動」改社會

  這類示威衝突事件以後還會發生,說不定程度會更激烈。導致今次衝突的潛伏原因,是近年崛起的一批激進青年,不認同傳統的示威作風,覺得「和平散去」無用。

  他們信服「直接行動」的政治實踐主義,認為傳統的抗爭及甚至選舉都不足以改變社會現狀,要令問題戲劇化,引人注意,必要時可以公民抗命、阻塞交通、打擊經濟,透過阻礙日常社會運作來達致與掌握權力者談判,推動真正的改革。當晚有示威者直言,中環是本港金融中心樞紐,如果能夠阻塞中環的主要道路,「政權」便不得不立刻回應。

  認同這種理論的青年,就算人數不多,對公眾秩序已可構成嚴重影響。當他們擴大盤踞範圍,將來會發展其他更引人矚目的行動。本港的示威活動不再如以往無風無浪,這是眾多家長和市民要正視的現象。

星期二, 3月 08, 2011

拼圖

最初是因為他的關係,所以才留意著這群人的狀況。時間久了,沒有因此而得到他的消息,反而成為了他們這群人的「忠實讀者」。亦因為一直看著他們,所以好像對他們的了解也多了。有人喜歡樂與怒;有人相信外星人;有在外地工作的;有對政治不滿的。就像是玩拼圖一樣,從一小一小塊碎塊慢慢地堆砌出一幅圖形。

曾經相信,看到的就是事實(雖然不至於是事實的全部),了解一個人也可以如此簡單。不過,自從跟其中一人聊過以後,發現事實並不如我想像般簡單。例如,當中某人表示喜歡Speed Dating,原來事實卻是剛剛相反。背後又隱藏了一個故事。

人類果真是很特別的。最忠實的一面,大概只有在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來。並不可能像教科書上說的,靜靜的在一旁觀察,不打擾被觀察者就可以了解到他們行為的意義。

要了解一個人,或者還是要多接觸,多聽聽對方的感受。

星期六, 3月 05, 2011

Game Over

捉迷藏結束了,因為我已經找到你。

但是我沒有因此而開心起來。這跟我預計的不太一樣。或者,是因為在我找到你的那一刻,我知道你又會再隱藏過來。

與其這樣,為什麼不乾乾脆脆的說一聲再見,然後再轉身走?

我累了。所以這回的捉迷藏,我決定棄權了。